在烏海學院事業發展中努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永葆黨的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路線最核心的問題是“為了誰”,最本質的問題是“依靠誰”,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踐行”。作為學院領導干部,準確把握“三個定位”,把“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融入到學院事業發展的全方位、全過程、全環節,在具體工作中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保證。下面我談幾點認識。
一、正確認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
一是弄明白“為了誰”,才能把握前進的目標方向。
正確的工作目標定位是做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標和價值追求,為誰立命、為誰謀利始終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問題。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黨的宗旨,融入到全部的奮斗實踐中。共產黨的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沒有其它特殊利益,作為黨員干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弄明白“為了誰”,才能找準前進的目標方向。因此,“一切為了群眾”就是我們工作的目標方向。我們出政策、干工作,必須要把群眾觀點貫穿始終,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放在為民服務、為民謀利上。
在烏海學院的事業發展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堅持“一切工作為了師生”,將廣大師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廣大師生需要不需要、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和尺度。努力做到“教育以學生為本,辦學以教師為本,管理以服務為本”。要千方百計協調解決師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師生的學習、工作和提高創造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和工作條件。
二是弄明白“依靠誰”,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
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這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弄明白“依靠誰”,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所以,“一切依靠群眾”,關鍵是在思想上牢固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工作中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方法。想問題、辦事情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不搞主觀臆斷,要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來,一切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
在烏海學院的事業發展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堅持“一切工作依靠師生”,要將廣大師生作為學院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依靠力量,要拜他們為師,問計于師生、求智于師生、取德于師生,在謀劃工作、制定規劃、出臺政策時廣泛聽取師生意見,集思廣益,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學、社會服務等全方位內涵建設,實現學院的跨越式發展。
三是弄明白“我是誰”,才能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
準確的工作角色定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邏輯起點。明確“為了誰”、搞清“依靠誰”,歸根到底還是要解決好“我是誰”,更好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因此,黨員干部要時刻擺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弄明白“我是誰”,真正將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魚與水”、“血與肉”、“舟與水”、“種子與土地”、“兒女與父母”、“仆與主”、“工具和使用工具”等的關系落實到實處。
在烏海學院的事業發展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正確認識“我是誰”。作為學院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干部,要“在其位謀其政”,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動學院發展上來;要視師生為學校主人,始終擺正同廣大師生的關系,做好師生的“服務員”。因為自己的角色是人民的公仆。只有正確定位工作角色,深入師生中了解情況,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工作上才能獲得廣大師生的支持擁護,才能站得牢、立得住。
二、明確“三個定位”,努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作為烏海市惟一的高職院校,烏海學院的辦學定位是:緊密結合自治區“8337”發展戰略和烏海市“一個中心、兩個轉型、三個率先、五個烏海”發展戰略,堅持以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以電大與成人教育和社會培訓為兩翼;立足烏海市,面向內蒙古,輻射中西部;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術技能人才;爭取把學院建設成為專業結構更加合理、辦學效益更加突出、辦學特色更加鮮明的自治區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
今年是學院建校十周年,也是建設自治區級示范性高職院校的關鍵一年。圍繞這個辦學定位,如何以當前深入開展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推動學院科學發展,順利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我認為應明確以下“三個定位”。
一是明確工作角色定位。
烏海學院既是我市基層一線的事業單位,又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學院的建設發展必須立足烏海,依靠烏海,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思路開展工作,積極爭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專業設置上,要主動適應烏海及周邊地區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圍繞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發展需求,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的要求,及時調整、優化專業及專業群建設,根據我市二、三產業的發展需求,提供相適應的技術服務和高技能人才支持;在教學改革上,要以工作任務和問題為導向大膽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以實踐教學為主;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進行改革,形成我院特色;在專業和課程建設上,加大現有6個專業群及學前教育建設力度,同時,積極探索建設護理、旅游、書法等專業;在辦學體制和機制上大膽創新,不斷拓展和深化“政府引領,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同時加大學院內部制度建設力度,實現管理科學化、規范化;要不斷加大教學實踐平臺建設力度和教學資源庫平臺建設力度,建設一流的教學實習實訓場地和設施設備等硬件環境;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引進力度,在市政府支持下,積極探索打通教學與生產雙向聯通的用人機制和模式等。
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學院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通過傳承包括烏海書法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品味,樹立精神樣板,塑造人民滿意的良好教育形象,充分發揮烏海學院在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和傳承文明等方面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是明確工作目標定位。
根據學院的辦學定位,學院在各項事業的發展中不但要為廣大師生員工謀利益,更要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為此,在加強內涵建設,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一要根據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按照學院“政校企合作、課崗證融通”的辦學育人模式要求,開展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落實工作;二要深化“政校企合作、課崗證融通”的辦學育人模式,依托烏海市高等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全面深化與政府和各大企業的產學結合,促進學院與行業、企業產教深度融合,提高學院服務社會的能力;三要加大課程改革與建設力度,以專業核心課程改革為引領,全面整合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構建以崗位職責和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基礎的課程體系,使我院在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體系上有大的提升,為地區經濟建設發展培養實用人才;四要扎實做好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的整改工作,按照教育部評估專家反饋的意見,制定和落實學院人才培養評估整改工作方案,確保評估整改取得實效;五要全面推進自治區級示范校建設,按照教育廳的任務要求和學院的總體進度安排,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建設任務。
三是明確工作措施定位。
學院要按照“主體兩翼”的發展思路,在大力做好全日制高等職業學歷教育這個主體的同時,做強社會培訓和電大開放教育兩翼。尤其要加大對烏海地區社會培訓調查研究的力度,抓好在職培訓、崗位技能培訓、就業培訓、農民工培訓和其它社會培訓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學院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設施和設備,創造良好環境,把學院建設成為融生產實訓、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為一體的,服務烏海市及周邊地區產業的現代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基地。切實做到讓政府放心,讓企業滿意。
“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是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課題。弄明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歸根到底,是為了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增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踐行黨的宗旨的主動性、自覺性,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作為黨的領導干部,我們時刻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干部作風建設提出的“三嚴”(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三實”(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斷取得作風建設的新成效,為烏海學院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烏海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劉洪運)

用戶登錄